線上教育的挑戰與機會:平臺、場景與商業模式的思考
昨天午後,我前往位於捷運松江南京站附近的ALPHA Camp,參加每月一次的新創產業講師聚會,也見到了一些老朋友和新朋友。
四月聚會的主題是「 線上教育的挑戰與機會」,主辦單位邀請了幾位對線上教育或影音教學有所鑽研的朋友前來分享,我事先看了一下名單,大概只認識一半而已。
對於線上學習,我始終抱著極大的興趣,不只是我熱愛學習,更因為過去曾任職某E-learning機構的關係。而現在我也開始講課,或許未來也有機會朝線上教育的領域發展呢!
聚會一開始,由慕課(癮科技/Udemy)的楊立德進行分享,他幫大家介紹了線上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也提到了MOOC的濫觴。Leo提到,一個好的課程必須涵括內容傳遞、互動機制以及測驗實作等元素;而一個成功的課程,則必須重視市場定位、包裝設計、推廣宣傳、經營維運和錄製剪輯。
他還比較了美國、中國與臺灣在線上教育發展的異同,簡報上頭那段「臺灣具兩者之短,無兩者之長」還真讓人看了怵目驚心。不過,這誠然只是反映了臺灣的線上教育才剛剛起步而已。
Alphacamp分享x慕課 from Jin Kang
接下來上場分享的朋友是Taker Wu,不過我並不認識。這位主推「網頁基礎15天」線上課程的講師,選擇自己錄製教學影片,並上傳到YouTube平臺。他分享了自己錄製影音教學的經驗,同時也很客觀地比較了自行架設線上教學網站以及投靠平臺的優缺點。因為是切身的經驗談,我覺得很具有參考價值。
而看到Taker的網站,也讓我想起之前一位同樣出身媒體的女性朋友,前陣子毅然離開理財雜誌,自行創立了「大富翁影音理財網」,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緊接著上臺分享的是任職於資策會的Ryan Chung,他跟大家分享MOOC的演進,同時也提到個人化教育的關鍵,算是呼應了他過去的工作經驗與觀察。Ryan表示,目前線上課程還在媒合、整合的階段,所以還有很多發展的可能性。
他在資策會的實務經驗是我相當好奇的,也很有興趣了解,很可惜囿於時間的關係,這次未能多聽到Ryan的分享,期待未來還有機會。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rom Ryan Chung
下面這一位,我就比較熟稔了。從DJ轉職到出版社編輯,再度成功轉換跑道成為App製作人的魏巍,是一位會畫圖又會寫程式的高手,最近還剛剛出版了新書《Swift自學力!圖解140個iOS App開發範例,給新手的超直覺設計指南》,真是才華洋溢。
魏巍前陣子也和慕課合作,在Udemy平臺上推出了「iPhone程式設計超簡單」線上課程,據說有兩百多位會員購買這套課程。不過比較有趣的是保哥覺得這樣的銷售數字還有進步空間,但魏巍自己卻已經很滿意了!
被問到要如何像他一樣用App一個月的廣告收益買到一個鑽戒兩個對戒,魏巍回答:「你要很努力,也要很規律。」畢竟創業不簡單,不像上班時間到就可以拿錢。
也許因為有音樂和藝術的背景,讓魏巍的作品特別有質感,換個角度觀察,也可發現他對於影音錄製的品質相當講究。在昨天的活動現場,他也分享了很多後製的技巧。嗯,有來參加聚會的朋友,真的賺到囉!
最後,壓軸登場的是保哥(黃保翕)。很早以前就聽過他的大名,但一直以為他只是一位技術高手,沒想到這幾年也默默鑽研影音錄製、剪輯的技巧,而且有愈陷愈深的感覺。我也期待未來保哥可以開一堂課,專門講解錄製影音教學的各種技巧。
保哥談了相當多實戰技巧,對於未來也考慮製作線上課程的我來說,可說是收穫頗豐,未來也希望可以多跟保哥請益。
會後,跟保哥在樓下曾有短暫的討論,我們還是覺得現在臺灣的市場規模太小,消費意識也還有待建立。大家雖然喜歡看影片或直播,但未必都有付費的觀念。當然,這也和收入以及產品的品質有很大的關聯。
反觀對岸,不管是CC課堂、網易雲課堂,或是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所主導的起點學院等,如今也呈現欣欣向榮的樣貌。這些年輕族群的學習動機很強大,經濟狀況普遍也獲得改善,因此也不吝於自我的投資,真是讓人看了既羨慕又嫉妒!
這也讓我想起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這些日子以來推課程直播的經驗,的確有很多人因為居住場域的關係(好比不住在大臺北地區)而無法來上課,或是因為加班等因素而被迫缺課,因此當TeSA一推出課程的直播服務,便受到許多人的歡迎。不過,投入直播服務的確要花不少的人力、物力,也需要有更穩健的商業模式支撐,才可長可久。
目前,購買TeSA的特殺卡會員資格,可享有收看直播的權利,但我也常想,這可以算是理想的營收模式嗎?在我看來,現在還只是上陡坡走曲線而已。線上學習領域要涉獵的事物太多、太深,我們還有太多東西需要摸索和學習。
除了「可以幫大家賺錢或省錢」的課程之外,TeSA最近也開始嘗試活動的直播,像是「特殺少女找大咖」系列的訪談。而這些嘗試,其實也都是試圖建立不同的場景。
線上教育的市場,誠然有許多的挑戰與機會,但如果不動手做的話,可能還是找不到答案。就好像我也從四月開始推自己的付費讀書會,希望可以在傳統的讀書會之外另闢蹊徑。
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活動,凡事都很克難,即便是現場所錄製的陽春影片,總有許多的新鮮感。事後自己再用iMovie簡單地進行剪接,感覺也很有趣。就像保哥說的,(錄製影片)這裡面有很多學問,不只是腳本撰寫、內容編制,連配音技巧和降低環境干擾等細節都需要講究。
唯有不斷的改版、精進,才能看到進步的軌跡,也更能獲得學生、消費者的青睞。
講師聚會結束之後,我趕赴臺北車站和一位講師朋友晤面。聽到這位時常往來兩岸講學的朋友,最近分別收到了吳曉波頻道和羅輯思維兩個團隊的邀約,希望可以開展有關課程培訓與內容產品的合作,也讓我強烈感受到對岸這些自媒體或企業,對於內容商品化的重視。
他們不只是積極收編網紅,更開始跨海來網羅優秀的講師,「內容創業」不只是口號,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反觀臺灣的發展,大家似乎還是更習慣實體課程,臺灣的線上教育還有機會嗎?講師們是要學Taker這樣一切自幹比較好,還是投靠平臺,專注做好自己擅長的事呢?
又,臺灣線上教育市場的未來發展,是像慕課學習長阿康(康晉暚)所言的值得期待?或是難以打開格局,僅僅淪為實體課程的附庸呢?此刻我沒有答案,但或許只有自己也親身參與,才能理出一些脈絡和頭緒吧?
對於未來,我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線上教育真的值得好好研究,就像翻轉教室創辦人強納森.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所言:
翻轉教室希望老師錄製影片,但同時要思考「自己會不會被影片取代」?假如老師的功能只是和影片一樣只會「講課」,那麼老師的價值在哪裡?
柏格曼說,教學分好幾個層次,由上而下依序是創新、評估、分析、應用,最低層的是理解與記憶;而傳統課堂的時間都浪費在最低層的理解與記憶,高層能力反而欠缺教導。
★ 延伸閱讀:線上教育的挑戰與機會:課程錄製、銷售經紀、與產業生態(感謝Venev Chao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