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有機會聆聽一些精彩的講座,為了怕自己忘記,所以花了一些時間整理聽講心得。我也會陸續利用《Vista電子報》的版面跟大家分享,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告訴我!或者,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唷!
黃總編對內容輸入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先有一個養著魚的池塘。
她說作者本身如果有一個大池塘,裡面豢養著各式各樣的魚兒,那麼取材跟執筆就不成問題了。但是光有池塘還不夠,自己還得要有明確的座標。
黃惠如總編口中的「池塘」,其實就是她的靈感資料庫。也就是平時主動搜集各種資訊,然後憑藉大量的閱讀與思考,不斷去思索自己手邊的這些素材,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題目?
寫作者的三個座標
黃總編說:「我有一個座標,所以我的輸入是一直在一個座標上去搜尋和累積。」只要符合自己的寫作需求,就會把它抓來丟到池塘裡,等時機成熟再放進鍋子裡煮。這時,只要加上各種不同的配料,就可以做出水煮魚或乾煎黃魚等各種風味迥異的美食料理。
什麼叫座標呢?黃總編指出:「我的第一個座標,就是在寫作之前先養成思考的習慣:我要服務誰?我的讀者又是哪些人?」她建議有經營自媒體的朋友,都可以去看自己的讀者群眾的profile,這樣就會知道自己長期在跟哪一群人溝通?也會很清楚知悉他們關心什麼?想看什麼?在生活上,又有什麼痛點?如此一來,就可以慢慢開始聚焦了。
黃總編舉例,坊間有關健康的主題相當多元,但是類似不孕症或是育兒的問題,就不在她所關注的範圍之內,也不會是她主動提供給讀者的主要資訊來源。道理很簡單,因為她的讀者群比較偏熟齡,所以關注的議題自然也不同。
話說回來,也就是因為很清楚自己的讀者群是哪些人,所以儘管健康領域這麼地廣泛,但黃總編從來不會迷失方向。事實上,她盡量不去碰觸那些在自己守備範圍之外的題材,也就不會失焦了!所以,她建議大家,創作者要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受眾,最好能在內心清楚地建構有關讀者的輪廓或形象,而且要愈具體愈好。
黃總編提到,第二個座標就是這件事在臺灣有什麼意義?
舉例來說,她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叫做「誤會大了!花生醬比你想像的要健康」,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花生醬裡含有健康脂肪和一些有益的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B3、鎂、錳和銅,其中還包含一些較難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到的營養素。
乍看之下,花生醬其實遠比大家想得還要健康。舉例來說,它的脂肪酸的確是不錯,但是臺灣跟國際社會的狀況不一樣,儘管臺灣有了B肝疫苗之後,現在已經不是這麼嚴重的國病,但是肝癌比例還是很高,而且因為臺灣位於亞熱帶,高溫、高濕的環境讓花生的保存更屬不易,很容易會滋生黃麴毒素。所以,針對花生醬這個議題來說,黃總編就覺得雖然這個題目聽起來有趣,但是如果放在臺灣的座標或視角來看,它可能就不是一個這麼適合報導的題目。
第三個座標是now,我們也需要理解讀者的想法。為什麼大家現在要看?這個問題很重要,寫作者如果不事先想清楚就貿然動筆,可能很難吸引社會大眾的眼球!
找到寫作的獨特視角
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其實不缺各種資訊,但讀者為何此刻需要閱讀你寫的這一篇文章呢?
所以,黃總編建議內容創作者要有閱讀社會氛圍的能力。如此一來,當內容創作者在處理這篇文章或稿子的時候——即便是單純蹭新聞熱度,或者真的想針對大家目前最關心的議題進行探討,都應該先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或角度。
黃總編以她自己的寫作來說,儘管現在已經離開媒體的工作,每兩個禮拜才需要寫一篇專欄,就算不需要跟緊新聞時事,但是觀察和思考的工作並不可少!要做好這兩件事,背後也需要仰賴長期的大量閱讀,如此一來,你才可能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或有個獨特的角度。
很多人忙於追求流量,卻忽略了讀者之所以閱讀的意圖是什麼?有的媒體人追求流量,也有人像她一樣追求影響力,黃總編提醒大家對這件事要想得很清楚。
若以出版業界來說,說到底大家無非希望打造出一本又一本的暢銷書。那麼,當你在規劃出版計畫跟寫作路線的時候,自己心裡就要想得很清楚:到底是哪些族群會需要這本書?或者只是你自己想寫呢?還有一點很重要,你能否透過這本書傳達價值,幫自己也幫出版社在某個特定領域奠定江湖地位呢?
黃總編跟大家分享了很多有關內容輸入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它應該要長期積累,然後變成我們生活習慣中的一部分。
養成定期輸入的習慣
很多人有拖延症的毛病,但是總不能說因為突然有一篇稿子要交,現在才開始Google搜尋。黃總編回顧過往的工作經驗,笑說如果遇到這種狀況,那一定會很慘或很辛苦的啊!大家難免會有逃避的心態,但如果每次都想要「臨時抱佛腳」,那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會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所以,黃總編建議大家要養成定期輸入的習慣。
無論工作再忙,每天一定要給自己保留一些固定的時間閱讀,好比黃總編習慣早上閱讀跟工作有關的情報,那麼到了晚上就會看點不一樣的東西。設法讓自己養成一個固定的輸入時間,再把有趣的素材放進池塘(靈感資料庫)裡。
之後,再把這些素材丟到爐子上正在烹煮的幾個鍋子裡,就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內變出一桌美食佳餚。對內容創作者來說,隨時都有一些東西正在cook,也就是說你有很多題目正在做,不會沒有靈感。當你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時候,你去採買就更容易了!黃總編打了一個比方,好比本來如果想要做一道口水魚的料理,這時你就會知道要事先準備跟口水魚相關的東西囉!
收納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需要有一套系統或架構來輔助。如果平時不好好整理自己的池塘,那些珍藏的素材就會變得亂七八糟。黃總編以寫書這件事舉例,她針對自己想寫的下一本書或下下一本書早有腹案,多少知道自己要寫些什麼?即便可能還沒有這麼地具體,可以跟出版社詳談,但是至少大概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題材。
所以,平常只要跟這個領域相關的素材,她都會預先搜集資料,放到自己的池塘裡。當然,如果是八月底就要交出下一本書稿,那現在可能就不需要特別收納,因為自己已經進入書寫的環節與狀態之中。
黃總編笑著說,但是她還有下下一本書的計畫啊!所以,她會持續搜羅各種有趣的好題材!但凡可以被寫進新書的素材,她都不會輕易放過,會把相關的東西收攏到自己的池塘裡面。
她再次提醒大家,要在自己的座標下養成固定輸入的習慣。平時就要有意識的輸入,知道自己的讀者是誰?他們關心什麼?他們在意什麼?他們有哪些痛點?還有什麼煩心的事情要被解決?然後,這件事情在臺灣的意義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這個題材現在需要書寫?
書籍寫作常見的現象與瓶頸
黃總編提到,她在去年有個機會去代班主持某個廣播節目。她發現當下某些廣播節目真的依賴很多本土作者提供內容,道理很簡單,因為作者為了上廣播節目打書,可以談的內容相當多元,所以比較容易撐起一個節目。
在短短的兩、三個月代班主持的期間,黃總編大概訪談了三十幾位作者,讓她自己對於這些本土書有一些深入的觀察和感受。
她發現,很多書籍作者沒有論述能力。所以讀者在閱讀某些書的時候,看不到一個整體的樣貌,也就是無法掌握這整件事情的whole picture,也難以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另外,黃總編還發現了一個事情,那就是某些作者沒有轉化的能力。舉例來說,當作者需要寫到一些科學的文獻時就會寫得很硬,一般人完全很難看得懂。有些作者在前後文加上一些裝可愛的句子,他們大概以為裝可愛就足以表達淺顯易懂的風格。
但是,如果中間那一大段讀者完全看不懂,也就表示作者並沒有花心思在文字上的轉換。所謂的轉換就是說,當我們從一篇paper上發現無論它的百分比或是這件事情得出來的結果,要設法去轉換成大家看得懂的淺顯的文字。並不是說加上了一些可愛的句子,就能夠做到淺顯易懂。
再來,黃總編也發現坊間有很多書都寫得非常口語。某些書讀起來,就好像只是單純用嘴巴說話而已,完全沒有把心血結晶印刷出來變成文字的珍貴感受。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感覺既鬆散又很口語化,如此一來也就喪失閱讀的樂趣了。
寫作者應加強論述與提問能力
黃總編提到的這幾個現象,在目前臺灣的出版市場似乎滿常見的。這幾件事情其實環環相扣,若想提升書籍的品質,就必須從加強論述能力開始做起。
你不能只有描述表面看到的事情,而要挖深一點。你要一層一層地往下挖,這樣你寫出來的東西才會跟別人會有點不一樣!
黃總編舉例,以前曾做過一個名為「拜託,讓我們安心變老」的長照節目。當時,她和同仁一起去採訪阿中部長時,部長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只能撥出四十分鐘的時間受訪。其實長照議題大家之前已經講很多了,但基於對人的好奇,厲害的採訪者還是要想方設法,去問出一些完全跟他講的都沒關係的事情。如此一來,讀者才會比較了解受訪者的背景和想法,知道他會怎麼去推動這些事?甚至,會比較清楚他做這些事情的緣由與背後的價值觀。
黃總編表示,如果你想要寫得跟別人不一樣,就需要接受這種嚴謹的訓練,也就是你要一層一層地問為什麼?連續問五次為什麼?一層一層地往下挖,才有可能寫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另外,寫作的時候要善用數據,這一點也相當重要。
撰寫報導的時候,要能夠換位思考。若能置入臺灣自己的座標,並且用多一點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就更能宏觀地思考整件事情的脈絡。
舉例來說,大家知道臺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有哪些嗎?她發現,第一個是大家一定想得出來的走路、散步,第二個是跑步,第三個是登山。其實,這三種運動都是有氧類的運動。但是,全世界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運動,好比瑜伽、皮拉提斯等等,為何我們臺灣人最常做的一些運動卻都是有氧類型的呢?所以,後來黃總編在撰稿時,就給這篇文章下了一個小標叫做「運動偏食」。
黃總編回想之前在寫有關健康照護的相關內容時,都會去思考病患的現況是什麼?所以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然後這個地步之後又會怎樣?因此,我們可以往哪裡去?基本上,大概就是沿用這樣的思考架構去發想,就會發現比較好著手規劃內容。
寫作者可以扮演讀者的導遊
當你要寫一篇文章的時候,該怎麼寫故事呢?黃總編建議所有的寫作者,最好你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在導覽旅遊景點的導遊,就像是那種會跟遊客大聲吆喝:「來來來來來,跟我來!」的那種導遊。
以處理糖尿病的報導為例,就要開宗明義點出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從國人罹病的比例到每年死亡人數的攀升等等⋯⋯黃總編指出,寫作者不但要像個導遊一樣,詳細地跟遊客解講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還要仔細解說為何會導致這樣嚴重的後果?
所以,寫作者除了要像一個導遊,不斷地跟讀者解說前因後果之外,也需要透過summary sentence的輔助,讓大家秒懂重點。我們從小都學過中文寫作的要旨,也就是所謂的「起承轉合」,但西方的寫作卻是「合起承轉」,意思是要先把結論寫在最前面,讓讀者可以迅速掌握重點。
黃總編也提醒大家,可以引述一些案例跟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論述,同時也可以在文章裡頭多加上一點場景動作,而不是只有單純的描述。如此一來,讀者才能夠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比較多的現場感跟動作、畫面的鋪陳。
除此之外,她也建議大家在寫作的時候,可以有多一點點的比喻,同時也需要一點情境的轉換。若能加上一些有人味的故事,再運用多一點點短句來形容,就會讓整篇文章更有力道!
精進寫作從閱讀與思考開始
黃總編鼓勵大家要想辦法多打磨自己的寫作,平時也要多看一些好的作品。與其花時間滑手機,她建議大家真的每天要給自己一段固定的時間,去看看一些比較好的作品。然後,每次在看之前都要先去思考,如果這個案子或是這個題目交到自己手上,你會怎麼寫?先思考一下,然後再去看看別人怎麼寫,這時就會覺得:「哇,怎麼這麼厲害!」
黃總編之前已經寫過六本書,現在正在進入第七本書的創作過程。整體而言,一本書的篇幅大約七萬字,至少也要五萬五千字以上,所以她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她認為平時若可以多給自己一些類似的訓練,一定能夠增進寫作的實力。
黃總編笑著說:「我其實也很像一個運動員,要保持一個極度專注的狀態。所以,我早上一定都會去晨跑,曬曬太陽⋯⋯早上一定要曬到太陽,然後回來之後就開始寫作,寫到一個段落之後,當我感到肚子有點餓的時候,再去吃早餐,然後再回來寫⋯⋯」
她發現,其實一天下來可以極度專注的時間,往往不到兩個小時。意思是你能拿來創作的時間,真的很少!其他的時間,頂多只能找找資料。話說回來,也因為在極度專注的狀態下,可以拿來創作的時間可能真的不到兩個小時,所以我們更要好好地去珍惜!去創造屬於自我的極度專注狀態,也就是可以進入心流的時間。
黃總編說,她就是用一種非常規律的生活方式來投入寫作事業。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寫作儀式或生活方式。所以,大家也不妨想想看,你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幫助自己達到高效寫作的境界?
每天能夠認真創作的時間可能不到兩個小時,所以更要好好珍惜,設法創造可以進入心流狀態的寶貴時間。
By 黃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