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朋友,多半知道我除了在大學講課,平時也會擔任一些公司的顧問,或是幫公部門、企業進行培訓。有趣的是以前我講授的內容主題,大多以數位行銷、文案寫作為主,但最近三年,則以 AI 應用為大宗。
說到協助企業導入 AI 流程,這些年已經累積了不少案例。其中,某個我所輔導的製造業客戶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對他們來說,那堪稱是一場從懷疑到改變的漫長歷程。
說來莞爾,那家公司(以下簡稱 A 公司)的行銷團隊一開始只是想替即將上市的新產品多寫幾篇新聞稿、多備好幾篇社群貼文。說穿了,他們的初衷並不是要推動什麼創新,而是因為時間不夠、人手不足,只想讓 AI「幫忙生點東西」,補足執行力的空白。老實說,這並沒有不對,我也很能理解企業的想法與需求。
直到某天,我在針對該公司中高階主管所開設的工作坊中,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是請 AI 寫,而是請 AI 來幫忙發想,我們可以得到什麼?」這個問題,讓現場的氛圍頓時安靜了下來,也正式開啟了 A 公司同仁們對 AI 角色的重新認識。換句話說,也就是從「工具使用」轉向了「夥伴協作」的可能性探索。
剛開始的時候,A 公司的員工們使用 ChatGPT 的方式,其實跟許多企業一樣:都是打一行簡短的指令,像是:「請幫我寫一篇新品上市的社群文案」,然後便坐等 AI 吐出幾段文字。表面上看起來,效率的確提升不少。原本行銷助理可能要花半天時間構思一個勉強能看的社群貼文,現在只需幾分鐘就能生成五種不同語氣的版本。每一版看起來都文筆流暢、格式齊整,甚至語氣還不錯,也能套上品牌標籤。
但是,很快地這份初期的興奮感就被主管們的質疑所取代。因為當他們真正嘗試將 AI 寫出的文案用在內部簡報或實際投放的廣告時,出現了明顯的落差——那些內容看起來很像樣,卻無法打動人心,更無法撼動市場。
A 公司的某位主管坦言,那些文字就像是一碗看起來很香的湯,卻完全沒加鹽。看似平滑無痕,卻缺乏記憶點。她說:「好像我們只是換了一個會寫字的自動販賣機,但它根本不了解我們的市場,也無法感受到我們的品牌靈魂。」
更令人沮喪的是,有幾次他們花了好幾天與 AI 互動,不斷修改 Prompt、重寫語氣,但最後送出的稿件,仍遭到幾位高階主管否決。老闆甚至開始懷疑這套系統的價值,覺得這樣反而更浪費時間。這時,我被邀請進入他們的內部協作流程,重新審視整個 AI 應用的邏輯設計。
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選錯工具,而是在於「怎麼問 AI」這件事上完全缺乏系統化的訓練。他們所使用的 Prompt 都是非常直覺、粗略的句子,比如:「請用熱情的語氣寫一段新品上市的文案。」、「幫我模擬客戶使用情境。」這些句子看起來像命令,卻不具備任務設計與語意控制的邏輯結構。
我開始導入我自創的「6C 高績效 Prompt 設計公式」。這六個 C 分別代表 Context(情境)、Challenge(挑戰)、Condition(限制)、Component(組成)、Criteria(評估標準)、Character(角色視角)。老實說,這並不是一套玄學,而是一個具體的結構,讓使用者在思考任務的時候,能夠逐步釐清目標、場景與輸出要求。每一個 C,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對任務掌握的程度。
舉例來說,如果你只問:「請幫我寫一篇關於新產品的貼文」,AI的回應頂多就是一段風格模糊且看似千篇一律的廣告口吻文案。但當你套用 6C 公式之後,你就會懂得如此發問:「你是一位資深品牌行銷經理(Character),目前正準備為一款針對 35 歲以上女性的天然保養品進行上市行銷(Context)。但預算只有 10 萬元(Condition),且公司要求強調『自我療癒』與『品牌社會責任』兩大價值訴求(Challenge)。你需要在 1000 字以內寫出三種風格迥異的Instagram文案(Component),並以『品牌一致性』與『用戶共鳴度』為兩大評分準則(Criteria)。現在,請為我提供完整的內容與策略解釋。」
這種提問方式,會讓 AI 給你的內容從「隨便寫一段」變成「量身設計的建議書」。而且你還會看到 AI 在回應時,先說明邏輯、再提出選項,最後甚至幫你設定 A/B 測試的策略。你會赫然發現,AI 的用途不再只是單純生成內容,而是可以與你共同思考、協作,就像一位盡職的策略顧問。
這家製造業的 A 公司在導入 6C 訓練之後,團隊的工作流程發生了明顯改變。他們不再單靠一位資深行銷人員來產出各種文案,而是每位成員都學會如何用 6C 公式來構造 Prompt,讓 AI 進行創意發想與撰寫內容草稿。原本,他們每週只能產出一篇長文內容,現在平均每天就能生成多組不同版本,交由團隊進行編輯與優化。不僅產量順利提升了,整體的品質也更加穩定。
更讓人感到驚喜的是,他們開始將 6C 公式應用在會議討論上。每次開會時,團隊成員會先設計一個「問題情境」,用 6C 公式撰寫出合適的 Prompt,再請 AI 產生幾種不同解方。這種方式不僅活絡思考,也縮短了冗長的意見爭執。從過去的「開會吵兩小時沒結論」,轉變為「只花 10 分鐘讓 AI 協作先擬出三個版本,然後再進入比較討論」。是的,在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凝聚了 A 公司的團隊向心力!
我常跟學員們說,Prompt 不是沒有感情的命令,而是一種思考的鍛鍊。你怎麼提問,其實就反映你對任務本質的掌握程度。很多人以為 Prompt 只是一行冷冰冰的文字,但在 6C 的邏輯下,每一個構面都在幫你盤點任務要素。Context 幫你釐清「為什麼要做這件事」、Challenge 讓你意識到「真正的難點在哪裡」、Condition 迫使你面對資源現實、Component 定義你要的是什麼格式與範疇、Criteria 讓你知道成敗的標準,而Character 則是幫你切換視角、打破自我侷限。
這套方法後來被我帶進許多不同行業的企業內訓中,無論是人資、教育、法務或專案管理,只要懂得 6C 原理,就能讓 AI 回應從合格到讓人感到驚豔。更重要的是,它讓 AI 真正融入了日常工作流程,不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讓你憑空多出一位會思考的好幫手。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生成式 AI 不是魔法,但懂得如何設計高績效 Prompt,的確能讓你像變魔術一樣打開新世界。真正被 AI 賦能的職場人士,不會光說不練,而是懂得問對問題並給出正確限制。
所以,建議大家不妨參考 6C 公式,每天針對一個狀況題來練習一道新的 Prompt,讓 AI 不只是你快速產文的工具,而是你的對話者、策略家與創意導演。當你真正掌握如何提問,你會驚訝發現,你其實也正在重新學會思考。
未來的競爭力,從來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你是否懂得駕馭它?現在,讓我們一起練功,成為那個能與 AI 共舞的人吧!